新闻动态 |
“走出去”机遇挑战并存
发布时间:2017-05-31
为给这一股热流引路指南,本报从今日起开设“‘一带一路’化工产业机遇谈”系列时评,约请业界权威专家和知名企业家,就抢抓“一带一路”的机遇和注意事项发表真知灼见,以飨读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石化工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我们行业重要的合作和贸易伙伴。2016年,我国从中东、中亚和俄罗斯进口原油2.4亿吨,占总进口量的62.8%: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进口天然橡胶246.2万吨,占总进口量的98.4%;向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出口化肥1653.8万吨,占出口总量的59.4%;出口聚氯乙烯和烧碱分别达到100万吨以上,占出口总量的95%左右。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积极“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并购、投资、销售等广泛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轮胎行业成绩较为突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投资设厂,既缓解了天然橡胶资源短缺的矛盾,又化解了美国对我国轮胎产品实施的“双反”贸易壁垒,获得了良好效益。相对而言,钾肥、氮肥、氯碱等其他行业步伐较慢、规模较小,主要以并购为主。
当前我国石化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全球化成为中国企业升级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战略
途径,也为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能源和资源制约瓶颈、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出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顺利推进,为包括石化业在内的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对化肥、农药、轮胎及石化等基础化工原料和产品的需求将快速增长,也为中国化学工业装备、技术和服务等“走出去”开展更大范围合作创造了条件。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石化业走向国际舞台与由大到强跨越的伟大实践,其历史意义将不断地凸显出来。
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
一是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当前,全球化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化工企业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较低,一些企业在条件不成熟时盲目收购海外资源和资产,难以有效开发利用,合作项目陷入停产停滞。比如一些中国企业前些年针对国内钾肥短缺、价格上涨在境外大量收购钾盐矿,在当前全球钾肥市场由短缺转入供过于需的情况下,有的项目停产或停滞。
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园区化水平较低。园区化、集群化、上下游一体化是当前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实现绿色安全、节能环保、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沿线有的国家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善,缺少相关配套产业,许多基础原材料和装备需要进口,增加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成本。
三是国际产能合作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有待增强。我国已经制定一系列国际产能合作扶持政策,但由于石化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尚处在起步期,对合作领域、合作重点、合作方式等都缺乏深入认识和研究,特别是缺少针对性强的行业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降低了各项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许多政策措施难以落地,“走出去”企业得到扶持较少。比如,一些在境外的轮胎企业生产材料需要从我国国内进口,部分产品无法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
四是面临较大的地缘政治、文化差异和政策环境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地缘政治变动频繁,一些国家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活动猖獗,投资风险较大。不同国家的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走出去”企业与当地社会在文化融合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特别是许多国家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备,政策变动随意性大,中资企业为此付出了很多代价。
五是既面临西方企业的强力竞争,又承受来自中东、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质化发展的竞争压力。在石化、化肥等领域,中东、印度等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化工材料和产品,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西方企业也积极开展新一轮布局,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抢占市场先机。比如在伊朗运营及在建的石化项目中,尚无一例涉及中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专利许可。
“一带一路”为中国石化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催化剂,抓住机遇、扬长补短,中国石化产业的全球化布局、由世界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跨越的征程就能走得更快更顺畅些。
新闻动态 |
“走出去”机遇挑战并存
发布时间:2017-05-31
为给这一股热流引路指南,本报从今日起开设“‘一带一路’化工产业机遇谈”系列时评,约请业界权威专家和知名企业家,就抢抓“一带一路”的机遇和注意事项发表真知灼见,以飨读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石化工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是我们行业重要的合作和贸易伙伴。2016年,我国从中东、中亚和俄罗斯进口原油2.4亿吨,占总进口量的62.8%: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进口天然橡胶246.2万吨,占总进口量的98.4%;向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出口化肥1653.8万吨,占出口总量的59.4%;出口聚氯乙烯和烧碱分别达到100万吨以上,占出口总量的95%左右。
近年来,我国化工企业积极“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并购、投资、销售等广泛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中,轮胎行业成绩较为突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投资设厂,既缓解了天然橡胶资源短缺的矛盾,又化解了美国对我国轮胎产品实施的“双反”贸易壁垒,获得了良好效益。相对而言,钾肥、氮肥、氯碱等其他行业步伐较慢、规模较小,主要以并购为主。
当前我国石化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全球化成为中国企业升级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战略
途径,也为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能源和资源制约瓶颈、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出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顺利推进,为包括石化业在内的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对化肥、农药、轮胎及石化等基础化工原料和产品的需求将快速增长,也为中国化学工业装备、技术和服务等“走出去”开展更大范围合作创造了条件。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石化业走向国际舞台与由大到强跨越的伟大实践,其历史意义将不断地凸显出来。
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
一是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当前,全球化工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化工企业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较低,一些企业在条件不成熟时盲目收购海外资源和资产,难以有效开发利用,合作项目陷入停产停滞。比如一些中国企业前些年针对国内钾肥短缺、价格上涨在境外大量收购钾盐矿,在当前全球钾肥市场由短缺转入供过于需的情况下,有的项目停产或停滞。
二是“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数国家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园区化水平较低。园区化、集群化、上下游一体化是当前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实现绿色安全、节能环保、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沿线有的国家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善,缺少相关配套产业,许多基础原材料和装备需要进口,增加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成本。
三是国际产能合作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有待增强。我国已经制定一系列国际产能合作扶持政策,但由于石化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尚处在起步期,对合作领域、合作重点、合作方式等都缺乏深入认识和研究,特别是缺少针对性强的行业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降低了各项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许多政策措施难以落地,“走出去”企业得到扶持较少。比如,一些在境外的轮胎企业生产材料需要从我国国内进口,部分产品无法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
四是面临较大的地缘政治、文化差异和政策环境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地缘政治变动频繁,一些国家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活动猖獗,投资风险较大。不同国家的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走出去”企业与当地社会在文化融合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特别是许多国家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备,政策变动随意性大,中资企业为此付出了很多代价。
五是既面临西方企业的强力竞争,又承受来自中东、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质化发展的竞争压力。在石化、化肥等领域,中东、印度等国家大力发展基础化工材料和产品,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西方企业也积极开展新一轮布局,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抢占市场先机。比如在伊朗运营及在建的石化项目中,尚无一例涉及中国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专利许可。
“一带一路”为中国石化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催化剂,抓住机遇、扬长补短,中国石化产业的全球化布局、由世界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跨越的征程就能走得更快更顺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