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2.65万亿!山东省化工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公布
发布时间:2021-11-24
11月18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公开了《山东省化工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旗帜鲜明地提出,到2025年,全省化工产业规模保持全国首位,基本建成化工强省,在国内率先形成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建设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众所周知,山东省是我国化工第一大省。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844家,实现营业收入1.9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2.5%,占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17.1%,经济总量保持全国首位。
规划提出具体的目标:到2025年,全省化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65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7%左右;高端化工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占全省化工产业比重提高到50%以上,争打造8家过500亿级“领航型”企业,其中过千亿元的1-2家,10个以上千亿级高端化工产业集群;化工企业入园率提升至45%以上,化工园区和重点监控点企业产值占行业比重提高到80%以上,营业收入过500亿的园区达到8家,其中过千亿的园区达到3家。
山东将重点打造六大化工基地:
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依托环渤海南岸的烟台、潍坊、东营和滨州等市10个化工园区,构建烟台石化新材料区、潍坊石化盐化耦合区、东营炼化一体化区、滨州特色炼化区四个石化功能区。依托山东裕龙石化产业园和烟台化工产业园,加快推动裕龙石化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建设,构建烟台石化新材料区,打造国家石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工程、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标志性工程,全力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石化制造基地。依托潍坊滨海区化工产业园、昌邑市下营化工产业园、寿光侯镇化工产业园等园区,利用产业基础和管输仓储优势,建设国内领先的石化、盐化、精细化工一体化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原油管道集输枢纽,构建潍坊石化盐化耦合区。依托东营港化工产业园、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广饶化工产业园等园区,推动对二甲苯(PX)及下游产品等项目建设,构建东营炼化一体化区。依托滨州临港化工产业园、滨州鲁北化工产业园等园区,利用凝析气田资源,拓展产业链广度和深度,构建滨州特色炼化区,打造大型炼化/气化一体化基地和石化盐化新材料融合发展的特色炼化产业园区。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端化工产业先行区。
半岛东部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烟台和威海新材料产业基础优势,突出化工园区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完善从基础化工原料到高端化工新材料的全产业发展链条。依托烟台化工产业园、莱阳化工产业园等,突出发展高端聚烯烃、聚氨酯、聚酰胺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及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新能源电池材料、高性能树脂、高性能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加快建设异氰酸酯一体化、柠檬醛及衍生物、氢甲酰化一体化、高端TFT液晶电子材料等项目。依托文登化工产业园,加速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下游产品产业化,拓展延伸碳纤维综合制品产业链条,打造全国最大的碳纤维及制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发展聚砜系列树脂、高分子纳米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功能材料,打造国内知名的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
鲁中高端特种化工产业集聚区。在淄博、东营广饶和潍坊寿光等地布局建设高端盐化工产业集聚区,发挥烧碱联产氯气、氢气的产能优势,加快推进盐化工产业纵向延伸与横向耦合拓展,提升氯碱、纯碱、溴素深加工等传统产业竞争力,推进存量产业提质优化与价值链终端增值。依托桓台马桥化工产业园、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等,做优做强氟、硅两大产业板块,重点发展可溶性聚四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单体共聚物等高端功能性材料和氟碳醇、甲氧基四氟等含氟高端功能化学品;丰富完善特种硅材料系列产品,延伸发展硅丙乳液、电子封装胶、硅烷偶联剂等含硅高端功能化学品;加快推动氢燃料电池膜推广应用。依托东营广利化工产业园、东营港化工产业园等,挖掘甲烷氯化物向下游功能化拓展潜力,积极发展高端绿色制冷剂产品,加快环氧氯丙烷中间产物氯丙烯精细化发展,重点向下游布局发展二溴丙醇、烯丙胺、烯丙酯类单体、硅烷偶联剂等高端精细化学品,积极开发以苯胺和双氧水等耗氢产品为原料的下游产业,鼓励开展氢能开发利用。依托潍坊滨海区化工产业园、寿光侯镇化工产业园、寿光市羊口化工产业园等,推进溴素深加工产业功能化、高端化发展,引导传统氯碱下游产业精细化延伸,布局建设氯化亚砜、三氯蔗糖、对间苯二甲酰等氯气下游深加工项目。
鲁南现代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坚持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在枣庄、济宁、菏泽、泰安,布局建设鲁南现代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煤化工基础产业优势,压缩传统煤化工产能,利用煤制合成气、煤焦油等为原料,加快推进下游煤基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依托郯城化工产业园、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薛城化工产业园、邹城化工产业园、宁阳化工产业园、郓城化工产业园等,打造以煤基多联产为主体,以新材料、精细化工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煤化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煤气化技术研发示范项目以及焦炉煤气综合利用、苯精深加工、焦油深加工、煤气化下游高端化工等项目,推动煤化、油化、盐化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循环经济特色和产业结构优势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鲁西北化工企业转型示范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聊城化工产业园、莘县化工产业园、德州运河恒升化工产业园、乐陵化工产业园等,加快己内酰胺、己二腈、乙烯下游一体化等项目建设,发展壮大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质量。
黄海临港石化产业区。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日照岚山区布局建设黄海临港石化原料集散区,打造全国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成品物流集散枢纽。发挥青岛董家口港液体化工码头优势,围绕进口乙烷、丙烷、甲醇、乙烯、C4、C5等资源,推进进口石化原料高附加值转化,加快丙烯、聚丙烯新材料、功能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在产业区规划布局发展炼化一体化项目。发挥日照岚山深水良港优势,依托罐区和管道储运优势,布局建设国家级临港石油化工原料及产品集散区,加快大宗石化商品交易中心发展。
山东还将优化提升八大化工子行业,延伸产业链条:
石油化工。以现有优质企业为龙头,稳妥推进整合重组,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比例,实现炼油产能只减不增。关停退出参与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整合的地炼企业产能,到2022年,关停退出6家地炼企业产能合计1520万吨。根据重大石化项目实施情况,推进城市人口密集区炼厂和炼油能力300万吨及以下未实现炼化一体化的地炼产能分批整合转移,提高炼化企业集约化、一体化水平,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优化炼化基础产品。稳妥有序推进济南、青岛等城区内炼化企业搬迁,实现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破一批高端功能材料、专用化学品、功能化学品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着力配套烯烃、芳烃下游高端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产业,以延链补链项目加快打造“油头化身高化尾”产业链,实现石化高端差异化发展。合理利用海外轻烃资源,采用轻烃、凝析油、甲醇为原料制烯烃等路线,适度发展大型轻烃裂解项目,缓解烯烃原料不足的矛盾,为延伸发展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产品提供丰富的基础原材料。重点发展“乙烯—聚烯烃/合成树脂—终端应用”、“丙烯—聚丙烯/工程塑料及改性材料”、“丁烯—碳四合成材料—橡塑制品”、“甲苯—异氰酸酯—高性能聚氨酯—终端产品”、“苯—聚酰胺—尼龙新材料—纺织和工程材料”、“PX-PTA-聚酯”等6大产业链条。
煤基精细化工行业。加快压减省内焦炭产能,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5.5米焦炉及热回收焦炉,推动炭化室高度5.5米及以上焦炉减量置换。组织单独厂区100万吨以下独立焦化企业产能整合退出。推动“钢焦一体化”布局,继续实施“以钢定焦”“以煤定产”,确保焦钢比稳定在0.4左右。引导符合规划要求的焦化企业围绕焦炉煤气(氢气)综合高效利用、煤焦油深度加工、粗苯精制等技术路径,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化产比重。继续淘汰间歇式常压固定床气化炉,加快实施洁净煤气化技术,控制化肥产能总量,推进减肥增效。以洁净煤气化为平台,实施合成气产品多元化,补强延伸产业链,向下游发展醋酸酯、己二腈等深加工产品,以及聚甲醛、乙烯法聚氯乙烯、聚碳酸酯、尼龙6、尼龙66等煤基新材料。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精细化程度,加快形成煤基含氧化学品、煤基化工中间体和煤基化工新材料三大门类为骨干的煤基化学品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煤基精细化工品产业链条。
盐化工行业。推进氯碱产能减量置换,严格控制产能。加快技术改造,推进新型电解槽的应用,降低电解单元吨碱能耗,50%以上企业达到国家能耗标准先进值。推广国产离子膜,着力提升国产离子膜性能和技术自主可控性。加快“绿电盐化”一体化发展,降低盐化工行业碳排放。鼓励废盐酸综合利用制氯制氢。挖掘盐化工与石油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等关联产业的耦合点,以氯气为立足点,构建高端聚氯乙烯、绿色制冷剂、高端氟材料、功能化学品以及氯化高聚物等关联产业板块。加快氢气提纯、储运技术研发,拓展氢能利用。引导盐化工产业向新材料、新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延伸。
轮胎行业。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整合退出年产能120万条以下的全钢子午胎(工程轮胎、航空轮胎、宽断面无内胎除外)、500万条以下的半钢子午胎(缺气保用轮胎、赛车胎高端产品、超低断面轮胎除外)企业,退出产能可以进行减量置换。淘汰不能实现密闭式自动投料的炼胶机、不能实现充氮工艺的子午胎行业硫化设备。以高端和细分市场为导向,发展超低断面、扁平化、低滚阻、低噪音、缺气保用等高端产品,加大智能轮胎、安全轮胎、低滚阻轮胎、超耐磨等高性能子午线轮胎以及航空胎、巨型全钢工程轮胎、高性能摩托车子午胎的研发和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做强半岛轮胎产业集群和鲁北轮胎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配套衔接,做精鲁西橡胶助剂产业集群,做大鲁东橡胶加工设备产业集群。全面提升轮胎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全省轮胎行业智能工厂建设,打造轮胎制造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积极推广化学法炼胶、辐射预硫化技术等绿色轮胎生产工艺,鼓励轮胎二次利用,推广废旧轮胎绿色裂解和炭黑再生技术,促进行业绿色循环发展。充分发挥省内轮胎和汽车试验场作用,提升轮胎与汽车一体化设计研发、检验和测试服务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验测试平台。推动建立高端、绿色轮胎系列标准体系,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轮胎品牌。到2025年,轮胎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销售收入过100亿元轮胎企业达到8家,其中,过200亿元的2家以上,1—2家企业进入全球轮胎行业前10位。
化工新材料。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前沿新材料和关键战略材料三大方向,强化提升现有化工新材料的产品牌号和性能,重点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实现多品种、系列化发展。提升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聚苯醚等通用工程塑料,以及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酰亚胺、聚砜等为代表的特种工程塑料等高端产品的生产比例和水平,突破高碳α-烯烃、聚烯烃弹性体(POE)、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高端聚烯烃材料生产技术,开发聚苯醚、热塑性聚酯(PBT)等通用及特种工程塑料。突破特种橡胶生产关键技术,扩大溴化丁基橡胶、丁腈胶乳、氢化丁腈橡胶等特种橡胶规模,开发汽车、高铁、电子等领域耐高温、耐油、耐强氧化剂等苛刻条件下用的氟硅橡胶、氢化丁腈橡胶、丙烯酸酯橡胶、液体橡胶及胶乳、集成橡胶(SIBR)等系列产品。加强高强高模高导热碳纤维材料的研发以及在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发展耐高温聚苯硫醚纤维、聚酰亚胺纤维、高性能芳香族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发展用于航空航天、高铁、新能源汽车、芯片、5G通讯等领域的聚四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聚全氟乙丙烯、聚偏氟乙烯以及热硫化硅橡胶、室温硫化硅橡胶等高端氟硅材料。优化氢燃料电池膜性能,重点发展水处理、光伏、电池、医用等领域的高通量纳滤膜、高性能反渗透膜、医用选择性渗透膜、阻隔性气体包装膜等膜材料。加强科技攻关,在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突破光刻胶、高纯电子气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材料和基板、超高纯电子清洗用助剂等产品的研发;在新型显示器件领域突破高性能光阻材料、液晶显示材料、电容触摸屏导电膜及聚酯基材等。重点发展高端功能化学品产业链、氟材料产业链、硅材料产业链。
海洋化工。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力度,优化海洋化工产品结构,加快发展海洋化工产业。加快研发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扩大提取钾、溴、镁、硼、碘、锂、锶、铷、铯等系列产品及其深加工规模,开发新型阻燃材料、药用中间体、电子材料等产品。做大做强做精海藻化工,开发医用、保健品用、化妆品用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资源综合开发产业链,实现传统制盐业向海洋精细化工转变。面向海洋重大工程和装备,重点发展防腐防污涂料、海洋工程材料、海洋环保材料、海洋检测试剂等化工新产品,加快提升海洋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
精细化工。发挥化工原料基地优势,深度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打造优势突出的特色产品,推进精细化工差异化发展。打造以氨基酸、香精香料、维生素、D-乙酯、羟基甲氧基乙苯、联苯腈、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丁基磺酰氯、对甲苯磺酰氯、三甲基碘硅烷、碘化钾、碘酸钾等为主的全国知名、享誉世界的王牌产品,进一步提升产业品牌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巩固醇酸防腐涂料优势,开发纳米海洋防腐、石墨烯海洋防腐等工业防腐涂料新品种;重点发展低排放低污染的环保型工业涂料;补强涂料产品环节中涂料树脂、粉末涂料、UV涂料的短板,加快建筑内外墙涂料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强新型纤维、电子液晶、医疗、航空等重点领域高端染颜料高性能、功能化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利用微通道反应器等先进工艺和设备,开发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升级需求的绿色染颜料及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大力发展环保型橡胶促进剂、防老剂、二硫化碳、不溶性硫磺及高品质炭黑等产品。重点开发分散性聚丙烯酰胺、分散性聚丙烯酸共聚物、马来酸共聚物、阻垢缓蚀剂、聚羧酸阻垢分散剂、季铵盐杀菌灭藻剂等环保型水处理助剂。加快发展高端日化、电子化学品、催化剂等产品。
生物化工。以玉米、秸秆等生物基材料,重点发展糠醛、预胶化羟丙基淀粉、生物基乳酸及聚乳酸、葡萄糖经山梨醇制功能性糖醇、药用级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工业级纤维素醚等纤维素衍生物、生物基戊二胺、生物基氨基酸及其聚合材料等产品,延伸发展丁二醇及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BAT)等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基医药中间体、尼龙56纤维、尼龙56工程塑料等产品,布局生物质经糠醛、5-羟甲基糠醛等平台制生物基单体及其聚酯材料,以及纤维素制乙醇和乙二醇等项目。推广生物法长碳链二元酸、微生物酶法丙烯酰胺等生物催化转化技术,建立碳素循环利用绿色经济新模式。
此外,山东将组织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安全绿色、智能智慧、管理服务五项提升工程,推动化工园区做大做强。开展技术创新、产业链提升、智慧赋能、园区优化、淘汰低效落后五大专项行动,加快化工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来源:中化新网
新闻动态 |
2.65万亿!山东省化工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公布
发布时间:2021-11-24
11月18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公开了《山东省化工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规划旗帜鲜明地提出,到2025年,全省化工产业规模保持全国首位,基本建成化工强省,在国内率先形成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建设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
众所周知,山东省是我国化工第一大省。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844家,实现营业收入1.9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22.5%,占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的17.1%,经济总量保持全国首位。
规划提出具体的目标:到2025年,全省化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65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7%左右;高端化工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占全省化工产业比重提高到50%以上,争打造8家过500亿级“领航型”企业,其中过千亿元的1-2家,10个以上千亿级高端化工产业集群;化工企业入园率提升至45%以上,化工园区和重点监控点企业产值占行业比重提高到80%以上,营业收入过500亿的园区达到8家,其中过千亿的园区达到3家。
山东将重点打造六大化工基地:
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依托环渤海南岸的烟台、潍坊、东营和滨州等市10个化工园区,构建烟台石化新材料区、潍坊石化盐化耦合区、东营炼化一体化区、滨州特色炼化区四个石化功能区。依托山东裕龙石化产业园和烟台化工产业园,加快推动裕龙石化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建设,构建烟台石化新材料区,打造国家石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工程、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标志性工程,全力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石化制造基地。依托潍坊滨海区化工产业园、昌邑市下营化工产业园、寿光侯镇化工产业园等园区,利用产业基础和管输仓储优势,建设国内领先的石化、盐化、精细化工一体化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原油管道集输枢纽,构建潍坊石化盐化耦合区。依托东营港化工产业园、东营区化工产业园、广饶化工产业园等园区,推动对二甲苯(PX)及下游产品等项目建设,构建东营炼化一体化区。依托滨州临港化工产业园、滨州鲁北化工产业园等园区,利用凝析气田资源,拓展产业链广度和深度,构建滨州特色炼化区,打造大型炼化/气化一体化基地和石化盐化新材料融合发展的特色炼化产业园区。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端化工产业先行区。
半岛东部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烟台和威海新材料产业基础优势,突出化工园区和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完善从基础化工原料到高端化工新材料的全产业发展链条。依托烟台化工产业园、莱阳化工产业园等,突出发展高端聚烯烃、聚氨酯、聚酰胺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及功能性膜材料、电子化学品、新能源电池材料、高性能树脂、高性能合成橡胶、高性能纤维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加快建设异氰酸酯一体化、柠檬醛及衍生物、氢甲酰化一体化、高端TFT液晶电子材料等项目。依托文登化工产业园,加速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下游产品产业化,拓展延伸碳纤维综合制品产业链条,打造全国最大的碳纤维及制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发展聚砜系列树脂、高分子纳米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功能材料,打造国内知名的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
鲁中高端特种化工产业集聚区。在淄博、东营广饶和潍坊寿光等地布局建设高端盐化工产业集聚区,发挥烧碱联产氯气、氢气的产能优势,加快推进盐化工产业纵向延伸与横向耦合拓展,提升氯碱、纯碱、溴素深加工等传统产业竞争力,推进存量产业提质优化与价值链终端增值。依托桓台马桥化工产业园、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等,做优做强氟、硅两大产业板块,重点发展可溶性聚四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单体共聚物等高端功能性材料和氟碳醇、甲氧基四氟等含氟高端功能化学品;丰富完善特种硅材料系列产品,延伸发展硅丙乳液、电子封装胶、硅烷偶联剂等含硅高端功能化学品;加快推动氢燃料电池膜推广应用。依托东营广利化工产业园、东营港化工产业园等,挖掘甲烷氯化物向下游功能化拓展潜力,积极发展高端绿色制冷剂产品,加快环氧氯丙烷中间产物氯丙烯精细化发展,重点向下游布局发展二溴丙醇、烯丙胺、烯丙酯类单体、硅烷偶联剂等高端精细化学品,积极开发以苯胺和双氧水等耗氢产品为原料的下游产业,鼓励开展氢能开发利用。依托潍坊滨海区化工产业园、寿光侯镇化工产业园、寿光市羊口化工产业园等,推进溴素深加工产业功能化、高端化发展,引导传统氯碱下游产业精细化延伸,布局建设氯化亚砜、三氯蔗糖、对间苯二甲酰等氯气下游深加工项目。
鲁南现代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坚持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在枣庄、济宁、菏泽、泰安,布局建设鲁南现代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煤化工基础产业优势,压缩传统煤化工产能,利用煤制合成气、煤焦油等为原料,加快推进下游煤基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依托郯城化工产业园、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薛城化工产业园、邹城化工产业园、宁阳化工产业园、郓城化工产业园等,打造以煤基多联产为主体,以新材料、精细化工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煤化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煤气化技术研发示范项目以及焦炉煤气综合利用、苯精深加工、焦油深加工、煤气化下游高端化工等项目,推动煤化、油化、盐化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循环经济特色和产业结构优势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鲁西北化工企业转型示范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聊城化工产业园、莘县化工产业园、德州运河恒升化工产业园、乐陵化工产业园等,加快己内酰胺、己二腈、乙烯下游一体化等项目建设,发展壮大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质量。
黄海临港石化产业区。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日照岚山区布局建设黄海临港石化原料集散区,打造全国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成品物流集散枢纽。发挥青岛董家口港液体化工码头优势,围绕进口乙烷、丙烷、甲醇、乙烯、C4、C5等资源,推进进口石化原料高附加值转化,加快丙烯、聚丙烯新材料、功能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在产业区规划布局发展炼化一体化项目。发挥日照岚山深水良港优势,依托罐区和管道储运优势,布局建设国家级临港石油化工原料及产品集散区,加快大宗石化商品交易中心发展。
山东还将优化提升八大化工子行业,延伸产业链条:
石油化工。以现有优质企业为龙头,稳妥推进整合重组,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比例,实现炼油产能只减不增。关停退出参与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整合的地炼企业产能,到2022年,关停退出6家地炼企业产能合计1520万吨。根据重大石化项目实施情况,推进城市人口密集区炼厂和炼油能力300万吨及以下未实现炼化一体化的地炼产能分批整合转移,提高炼化企业集约化、一体化水平,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优化炼化基础产品。稳妥有序推进济南、青岛等城区内炼化企业搬迁,实现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破一批高端功能材料、专用化学品、功能化学品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着力配套烯烃、芳烃下游高端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产业,以延链补链项目加快打造“油头化身高化尾”产业链,实现石化高端差异化发展。合理利用海外轻烃资源,采用轻烃、凝析油、甲醇为原料制烯烃等路线,适度发展大型轻烃裂解项目,缓解烯烃原料不足的矛盾,为延伸发展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产品提供丰富的基础原材料。重点发展“乙烯—聚烯烃/合成树脂—终端应用”、“丙烯—聚丙烯/工程塑料及改性材料”、“丁烯—碳四合成材料—橡塑制品”、“甲苯—异氰酸酯—高性能聚氨酯—终端产品”、“苯—聚酰胺—尼龙新材料—纺织和工程材料”、“PX-PTA-聚酯”等6大产业链条。
煤基精细化工行业。加快压减省内焦炭产能,淘汰炭化室高度小于5.5米焦炉及热回收焦炉,推动炭化室高度5.5米及以上焦炉减量置换。组织单独厂区100万吨以下独立焦化企业产能整合退出。推动“钢焦一体化”布局,继续实施“以钢定焦”“以煤定产”,确保焦钢比稳定在0.4左右。引导符合规划要求的焦化企业围绕焦炉煤气(氢气)综合高效利用、煤焦油深度加工、粗苯精制等技术路径,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化产比重。继续淘汰间歇式常压固定床气化炉,加快实施洁净煤气化技术,控制化肥产能总量,推进减肥增效。以洁净煤气化为平台,实施合成气产品多元化,补强延伸产业链,向下游发展醋酸酯、己二腈等深加工产品,以及聚甲醛、乙烯法聚氯乙烯、聚碳酸酯、尼龙6、尼龙66等煤基新材料。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精细化程度,加快形成煤基含氧化学品、煤基化工中间体和煤基化工新材料三大门类为骨干的煤基化学品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煤基精细化工品产业链条。
盐化工行业。推进氯碱产能减量置换,严格控制产能。加快技术改造,推进新型电解槽的应用,降低电解单元吨碱能耗,50%以上企业达到国家能耗标准先进值。推广国产离子膜,着力提升国产离子膜性能和技术自主可控性。加快“绿电盐化”一体化发展,降低盐化工行业碳排放。鼓励废盐酸综合利用制氯制氢。挖掘盐化工与石油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等关联产业的耦合点,以氯气为立足点,构建高端聚氯乙烯、绿色制冷剂、高端氟材料、功能化学品以及氯化高聚物等关联产业板块。加快氢气提纯、储运技术研发,拓展氢能利用。引导盐化工产业向新材料、新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延伸。
轮胎行业。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整合退出年产能120万条以下的全钢子午胎(工程轮胎、航空轮胎、宽断面无内胎除外)、500万条以下的半钢子午胎(缺气保用轮胎、赛车胎高端产品、超低断面轮胎除外)企业,退出产能可以进行减量置换。淘汰不能实现密闭式自动投料的炼胶机、不能实现充氮工艺的子午胎行业硫化设备。以高端和细分市场为导向,发展超低断面、扁平化、低滚阻、低噪音、缺气保用等高端产品,加大智能轮胎、安全轮胎、低滚阻轮胎、超耐磨等高性能子午线轮胎以及航空胎、巨型全钢工程轮胎、高性能摩托车子午胎的研发和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做强半岛轮胎产业集群和鲁北轮胎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配套衔接,做精鲁西橡胶助剂产业集群,做大鲁东橡胶加工设备产业集群。全面提升轮胎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全省轮胎行业智能工厂建设,打造轮胎制造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积极推广化学法炼胶、辐射预硫化技术等绿色轮胎生产工艺,鼓励轮胎二次利用,推广废旧轮胎绿色裂解和炭黑再生技术,促进行业绿色循环发展。充分发挥省内轮胎和汽车试验场作用,提升轮胎与汽车一体化设计研发、检验和测试服务能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检验测试平台。推动建立高端、绿色轮胎系列标准体系,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轮胎品牌。到2025年,轮胎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销售收入过100亿元轮胎企业达到8家,其中,过200亿元的2家以上,1—2家企业进入全球轮胎行业前10位。
化工新材料。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前沿新材料和关键战略材料三大方向,强化提升现有化工新材料的产品牌号和性能,重点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实现多品种、系列化发展。提升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甲醛、聚苯醚等通用工程塑料,以及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酰亚胺、聚砜等为代表的特种工程塑料等高端产品的生产比例和水平,突破高碳α-烯烃、聚烯烃弹性体(POE)、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等高端聚烯烃材料生产技术,开发聚苯醚、热塑性聚酯(PBT)等通用及特种工程塑料。突破特种橡胶生产关键技术,扩大溴化丁基橡胶、丁腈胶乳、氢化丁腈橡胶等特种橡胶规模,开发汽车、高铁、电子等领域耐高温、耐油、耐强氧化剂等苛刻条件下用的氟硅橡胶、氢化丁腈橡胶、丙烯酸酯橡胶、液体橡胶及胶乳、集成橡胶(SIBR)等系列产品。加强高强高模高导热碳纤维材料的研发以及在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发展耐高温聚苯硫醚纤维、聚酰亚胺纤维、高性能芳香族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发展用于航空航天、高铁、新能源汽车、芯片、5G通讯等领域的聚四氟乙烯、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聚全氟乙丙烯、聚偏氟乙烯以及热硫化硅橡胶、室温硫化硅橡胶等高端氟硅材料。优化氢燃料电池膜性能,重点发展水处理、光伏、电池、医用等领域的高通量纳滤膜、高性能反渗透膜、医用选择性渗透膜、阻隔性气体包装膜等膜材料。加强科技攻关,在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突破光刻胶、高纯电子气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材料和基板、超高纯电子清洗用助剂等产品的研发;在新型显示器件领域突破高性能光阻材料、液晶显示材料、电容触摸屏导电膜及聚酯基材等。重点发展高端功能化学品产业链、氟材料产业链、硅材料产业链。
海洋化工。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力度,优化海洋化工产品结构,加快发展海洋化工产业。加快研发海水化学资源和卤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扩大提取钾、溴、镁、硼、碘、锂、锶、铷、铯等系列产品及其深加工规模,开发新型阻燃材料、药用中间体、电子材料等产品。做大做强做精海藻化工,开发医用、保健品用、化妆品用等高附加值产品,构建海水利用和海水淡化资源综合开发产业链,实现传统制盐业向海洋精细化工转变。面向海洋重大工程和装备,重点发展防腐防污涂料、海洋工程材料、海洋环保材料、海洋检测试剂等化工新产品,加快提升海洋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
精细化工。发挥化工原料基地优势,深度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打造优势突出的特色产品,推进精细化工差异化发展。打造以氨基酸、香精香料、维生素、D-乙酯、羟基甲氧基乙苯、联苯腈、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丁基磺酰氯、对甲苯磺酰氯、三甲基碘硅烷、碘化钾、碘酸钾等为主的全国知名、享誉世界的王牌产品,进一步提升产业品牌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巩固醇酸防腐涂料优势,开发纳米海洋防腐、石墨烯海洋防腐等工业防腐涂料新品种;重点发展低排放低污染的环保型工业涂料;补强涂料产品环节中涂料树脂、粉末涂料、UV涂料的短板,加快建筑内外墙涂料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强新型纤维、电子液晶、医疗、航空等重点领域高端染颜料高性能、功能化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利用微通道反应器等先进工艺和设备,开发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升级需求的绿色染颜料及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大力发展环保型橡胶促进剂、防老剂、二硫化碳、不溶性硫磺及高品质炭黑等产品。重点开发分散性聚丙烯酰胺、分散性聚丙烯酸共聚物、马来酸共聚物、阻垢缓蚀剂、聚羧酸阻垢分散剂、季铵盐杀菌灭藻剂等环保型水处理助剂。加快发展高端日化、电子化学品、催化剂等产品。
生物化工。以玉米、秸秆等生物基材料,重点发展糠醛、预胶化羟丙基淀粉、生物基乳酸及聚乳酸、葡萄糖经山梨醇制功能性糖醇、药用级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工业级纤维素醚等纤维素衍生物、生物基戊二胺、生物基氨基酸及其聚合材料等产品,延伸发展丁二醇及己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BAT)等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生物基医药中间体、尼龙56纤维、尼龙56工程塑料等产品,布局生物质经糠醛、5-羟甲基糠醛等平台制生物基单体及其聚酯材料,以及纤维素制乙醇和乙二醇等项目。推广生物法长碳链二元酸、微生物酶法丙烯酰胺等生物催化转化技术,建立碳素循环利用绿色经济新模式。
此外,山东将组织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安全绿色、智能智慧、管理服务五项提升工程,推动化工园区做大做强。开展技术创新、产业链提升、智慧赋能、园区优化、淘汰低效落后五大专项行动,加快化工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来源:中化新网